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水稻苗徒长怎么办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水稻苗徒长怎么办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烂秧病、立枯病、稻瘟病、疫霉病、恶苗病、小球菌核病和低温冷害是水稻生产的的六大障碍和防治难症。
1水稻烂秧病 是水稻种子、幼苗在稻田期死亡的总称,全国各稻区均有发生,分为生理性烂秧和侵染性烂秧两种,侵染性烂秧是指由绵腐菌、腐败菌和镰刀菌引起的。
2水稻立枯病 水稻立枯病是水稻常发性病害,对水稻秧苗素质影响极大。水稻立枯病分生理性立枯病和病理性立枯病两种。生理性立枯病主要发病原因为秧苗对土壤酸碱度、水肥气热条件不适,而出现发病症状,表现为植株矮化、变黄、新根少或无新根,发生轻时,苗床秧苗变黄,发病中心成锅底状黄化,重时秧苗成片枯死;病理性立枯病是由于土壤中病原真菌侵染引发的一类病害,表现为秧苗植株基部腐烂、矮化、黄化,用手拔植株时根部易断,两种立枯病对水稻秧苗危害都很严重,如发现晚,防治方法不当,防治不及时,都易引起整体秧苗死亡。
3稻瘟病的防治 又名稻热病,俗称火烧瘟、吊头瘟。稻瘟病是对水稻生产威胁最大的流行性病害,也是全国各稻区常见的重要病害。在发生条件适宜时,短时间内可迅速大面积爆发。特别是遇上高温潮湿的天气条件,一旦发生穗茎瘟和枝梗病,将会给稻农造成极其惨重的损失,发病一株,绝产一株;发病一亩,绝产一亩;发病一片,绝产一片。该病是稻梨孢菌侵染引起。在自然条件下,稻瘟病只侵染水稻。稻瘟病危害水稻各部分,在水稻的整个生长期都有发生。
4水稻疫霉病
70年代以来在南方稻区陆续发生。秧苗受害可造成15%~20%的死苗,未死秧苗也造成部分叶片枯死,影响生长。由秧苗疫霉菌引起。主要危害早、中稻秧苗。
5水稻恶苗病
又叫徒长病、马鹿苗病、枪杆、公稻子,此病分布广泛,是水稻生产上的主要病害之一。全国各主要稻区都有发生,危害较重。水稻从秧苗期到抽穗期都有发生。发病秧苗枯萎死亡。
6稻小球菌核病
水稻产区发生有几种菌核病,其中危害较重的是小球菌核病。是由歧曲长蠕孢菌侵染所引起。受害田块一般减产10%~25%。有的年份造成大面积稻株倒伏。
以上六大水稻病害和低温冷害导致维生素和矿物质缺乏引起的生理性病害,防治的最佳方法是应用“”壮苗灵+天达恶霉灵。或50%天达腐霉利+“”壮苗灵。
现在水稻插秧都是插秧机,育秧苗都是在大棚里,能精准地控制温度湿度。为栽秧后秧苗适应外面的环境,要通风炼苗。根据苗情和天气决定通风炼苗时间,根据风力和风向调整通风口大小、多少、位置和方向,以控制床内温度。
到三叶一心期要大通风,阴雨天及夜间不可关通风口,逐步过渡到棚膜昼揭夜盖,直至夜晚也不盖棚膜,使秧苗完全适应外界温度环境。
水稻恶苗病属于赤霉真菌病,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公稻子。该病从秧苗期到抽穗期均可发病苗期发病与带菌种子有直接关系,得病植株移栽前的育秧田里,表现为叶片狭窄,全株淡黄绿色,一般高出无病苗1/3或1/2左右。
也有在秧田期症状不明显的,移栽到本田后遇高温天气发病的,发病原因主要是机插植伤导致病原菌的侵害造成。通常本田大多数也是零星的病害出现,并且株体颜色淡绿,叶片张开角度大,拔节较早,生长快等特点,一般在出穗前就有死亡的,也有少数部分病害相对较轻出穗的,但穗型较小,籽粒不充实,并且带有病菌。本田发病严重的也会影响水稻的产量。那么对于水稻恶苗病我们该如和做出有效的防治呢?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恶苗病的相关防治方法。
水稻恶苗病怎么防治呢?
水稻恶苗病的防治工作,要做到测底有效,我们就必须从源头抓起。以下几点很关键。
一,种子消毒
种子消毒,是预防苗期病害最为有效方式,如:立枯病,青枯病,恶苗病等病害,消毒方式:一般多以包衣寖种为主。
单一寖种药物:1.用25%施保克,稀释2000倍液,寖种45千克左右,寖种温度10℃~12℃寖种5~7天,2.用25%氰烯菌酯,稀释3000倍液寖种90千克左右。寖种温度10℃~12℃5~7天。捞出后直接催芽,其亦可与包衣剂混用。包衣药物有精甲霜灵,福美双等。包衣后寖种。
二,拔除病株
在实际生产中,如果育秧田出现零星病害株体我们可采用拔除方式将带病植株拔除掉,避免将病菌带入本田。
三,改进栽培技术
水稻催芽我们大多种植都稀望把芽催齐,够长。事实上稻芽过长,播种时会造成损伤,容易使病菌侵入,再就是尽量避开高温时段插秧,以减轻发病。
水稻恶苗病怎么防治?
对此你有哪些不同看法不妨一起探讨交流。
您关心的就是我关注的,神农愿与您一起探讨交流,欢迎您在评论区留言关注谢谢。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水稻苗徒长怎么办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水稻苗徒长怎么办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