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水稻芯片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水稻芯片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巨型稻是,一种水稻新种质材料。
巨型稻,身形笔挺,穗长粒多,圆润饱满,平均每蔸水稻植株高达1.8米,高达2.25米。稻穗的粒数多的可达800粒,每千粒稻谷重28克左右,预计亩产可突破1000公斤。2016年,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首席研究员夏新界带领课题组和湘丰集团合作,在长沙地区种下第一批。
2007年,夏新界带领平均年龄不超过40岁的科研团队在实验室里培育出湘巨1号、湘巨2号等巨型水稻。
2013年在常德西洞庭种下巨型稻试验田,首次试种成功,亩产突破1000公斤。
2016年,夏新界带领课题组和湘丰集团合作,在长沙地区种下第一批巨型稻,挑战更高产、更优质、更高效的“巨人稻”。
2017年10月16日,由中科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夏新界研究员领衔的水稻育种团队宣布,历经十余年研究,团队日前培育出超高产优质“巨型稻”:株高可达2.2米、亩产可达800千克以上、具有高产、抗倒伏、抗病虫害、耐淹涝等特点。经农业部植物新品种测试中心DNA指纹检测,以及华智水稻生物技术有限公司56k水稻SNP基因芯片指纹图谱检测,确认“巨型稻”是一种水稻新种质材料。
2017年10月份,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正式公布一种已有稳定产量表现的水稻新种质材料,单位面积生物量比现有普通水稻品种高出50%,株高可达1.8~2.2米,茎秆粗壮达到18.5毫米,亩产轻松可达850~1000公斤,具有高产、抗倒伏、抗病虫害、耐淹涝等特点。这就是“巨型稻”。人们还给它起了个外号,叫“姚明稻”。
找回水稻“祖先”基因
有助培育更优秀的水稻品种
快速从头驯化异源四倍体野生稻,发挥多倍体优势,找回当下栽培稻已经丢失的部分优秀基因,培育出产量更高、环境适应能力更强的新型水稻作物——中国科学院种子创新研究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李家洋团队与合作者的这项突破性进展,2月4日在国际知名学术期刊《细胞》发表。
多倍化是植物进化的重要机制。今天我们所种植的栽培稻经过了数千年的人工驯化,其农艺性状不断改良,但同时也损失了大量的遗传多样性,造成优势基因资源缺失。而异源四倍体相比二倍体多2个染色体组,异源四倍体野生稻具有生物量大、自带杂种、环境适应能力强等优势。但其具有的非驯化特征,也让它无法直接应用于农业生产。
李家洋团队从综合表现更好的四倍体野生稻出发,利用现代基因组编辑技术,将几千至上万年的水稻驯化史在短时间内“重演”,并且避免了部分基因丢失,首次设计并完成了异源四倍体野生稻快速从头驯化的框架图,有望培育出产量高、环境适应能力强的新型水稻作物。研究团队突破了基因组解析、高效遗传转化、高效基因组编辑等技术瓶颈,在异源四倍体高秆野生稻基因组中注释了系列驯化基因和重要农艺性状基因,成功创制了落粒性降低、芒长变短、株高降低、粒长变长、茎秆变粗、抽穗时间不同程度缩短的多种基因组编辑异源四倍体野生稻材料。
2021年中国有10大科技成就:
1、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
2、中国28nm和14nm的芯片预计会在今明两年开始量产。
3、中国科学家在磁性芯片高精度检测领域取得新突破。
4、中国核聚变研究获得重大突破。
5、中国将光的存储时间提升至1小时。
6、中国首条采用移动闭塞系统的重载铁路成功运行。
7、中国能源装备领域获重大突破。
8、中国研发全球最大量子比特数的超导量子体系「祖冲之号」。
9、中国现场光纤量子通信突破500公里量级。
10、我国初步掌握火箭长筒段研制技术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水稻芯片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水稻芯片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