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水稻稳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水稻稳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稻田施肥分为基肥和追肥。移栽水稻插秧前施入本田的肥料称为基肥,一般在翻耕整地前施入或泡田前施入。
移栽水稻插秧后施用的肥料统称追肥。包括分蘖肥、穗肥和粒肥。插秧后不久(一般3-15天)施用的肥料称为分蘖肥,主要目的是促进分蘖早生快发,尽快达到预期穗数。穗肥在拔节前后施用,主要目的是增加颖花数,促根壮秆,增加光合产物积累与贮藏。晚穗肥还有保花作用。粒肥是指抽穗至齐穗期的追肥,主要作用是延长绿叶功能期,防早衰,增加粒重。目前生产上采用较多的几种高产施肥方案有:
(1)前促中控施肥法
基肥占总肥量的70%~80%,追肥分分囊肥和穗肥。在分囊末、穗分化开始控制施肥。所谓“攻头、保尾、控中间”。这种施肥法穗、粒并重,既争穗多,又增粒多。
(2)均衡施肥法
1/3氮全层基施(秒前施入,混在0~20cm耕层),1/3氮肥在返青期表施促蘖,1/3氮肥在颖花分化期施入,减少颖花退化,保花。
(3)深层施肥法
30%氮在插秧前秒混全层或插后7~10天深施于5~7cm土壤。穗分化开始时施入余下的70%,深施到12~15cm土层。此法肥料利用率高,比表施节省氮20%,水稻长势稳,成穗率高,茎节短粗,上部叶片大,叶色深,粒多粒饱。
(4)V字型施肥法
类似于前促中控施肥法,60%的氮肥用在分囊始期,穗分化开始前后10天控水、控肥,抽穗前18天(颖花分化期)施入余下的40%氮肥。此法前期重施氮肥,使水稻分乘充分发挥以确保必要的穗数,后期施氮则提高结实率,使粒大粒饱。
多谢邀请!恕我直言,水稻价格上涨幅度不大,我们当地前两天中籼稻价格1.20元/斤,昨天下降至1.18元/斤,中糯(粳)稻价格1.30元/斤,我们当地水稻不晒不扬,收割后直接卖掉。农民现在心急如焚,担心价格还会下降。
今年水稻又获丰收,秋粮超过1.3亿公斤,我们当地前几天水稻亩产大多2000斤以上,可昨天水稻收割后,变成1900斤/亩左右,推迟一天收割,每亩减少收入100元左右。主要干旱少雨,阳光强烈,水稻开始枯萎,籽粒水分一天天蒸发了,收购商与农机手联手故意不收割,拖一天是一天,越拖长在水稻田里稻谷越干,收购商畲耗就越小。
我们当地是直播水稻,水稻倒伏严重,但不影响出米率,因为水稻倒伏都是收割前7天左右倒伏,水稻已经成熟了,只是不方便收割机收割,收割费用要提高一点,总体上来说,水稻产量没有影响。
水稻亩产2000斤,而且逐年增长,年年丰收,水稻价格怎么涨的起来啊!我国水稻库存仍然在1亿吨以上,去库存仍然任务艰巨。现在年轻人大多吃快餐外卖居多,大米需求量不大,不过近期大米需求量在回升。按照往年惯例,农民把水稻卖光了,水稻价格“噌”的就涨价了。但今年水稻库存充足,年内临储水稻会拍卖转库交割,加上今年水稻又是丰收年,后期涨幅不大,价格可能在最低收购价上下浮动。
现在,农民要加快收割进度,水稻长在田里会越来越干,不仅产量会下降,价格也会回调。在我们当地,农民宁愿价格低几分钱,也不愿赊给中间商、经纪人,只要现金收购便宜就便宜一点,赊销,这粮款恐怕要等到猴年马月才能要得回来。因此,农民要抢收,抢售,不能惜售。
水稻是中国人第一主粮,价格高,工薪阶层会承受不起,太低又会使农民利益受损,粮食价格只能维持在合理区域,水稻价格不会出现非理性波动。现在水稻新品种层出不穷,单产都在1400斤以上,亩产1吨已经不是新闻了,农民水稻收益,可以在单产量上下功夫,动脑子,如果亩产2000斤,比水稻价格上涨几分钱强多了。
以上纯属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今年水稻多倒伏,出米率低,价格还能不能上涨?
谢邀。截至10月下旬,南北产区的2019年产中晚稻都已经进入上市期,今年的新稻谷一方面因为种植面积下降,另一方面因为天气原因,总体上产量比去年略减,部分地区受不利天气影响品质也有所下降,比如黑龙江产区的粳稻,南方部分地区的一季稻等,突出表现是出米率下降。
在2019年产稻谷最低收购价保持去年水平不变,新稻谷生产形势不乐观,以及米厂抢新收购等的带动下,今年新稻谷陆续上市后,价格基本上以稳中略有上涨行情为主。其中,中晚稻也是如此,部分地区上市期延迟,新稻上市节奏偏慢,以及农民也有惜售心态。比如,目前黑龙江普通圆粒水稻到厂价格在1.32元/斤以上,水分15%以内,出米率65%上,略高于国标三等1.30元/斤的托市收购底价。
随着近日新稻谷上市量的增加,以及大米消费还处于偏弱时期,米厂走货量不大,再加上也有粮库陆续启动收购轮换粮、个别省份已经启动托市收购预案等支撑,主产区新稻谷价格稳中略有涨跌。粮小咖认为后期随着批量上市,供应压力叠加大米消费逐渐进入旺季等综合作用,再加上托市收购的托底,预计新稻谷收购价格将在托市收购底价附近逐渐趋于稳定,并以稳为主运行,上涨的动力不足,下跌的空间有限。
应该上涨可能不大,必定国家今年对水稻托底收购的基调是呈下降趋势的,宜把握机会及时出售。
对于今年国家对水稻的保护收购价格其实大家应该可以看出来的,必定今年保护收购价格比去年来说是下降不少的。因此从这里我们应该可以看出所传达的一些基本信息。我认为之所以会将水稻价格进行下调,说明我们国家目前的水稻供应是充足的,是富裕的,因此价格下调即为下一步市场自助调节进行试水,同时也是为了进一步推进供给侧改革,发展特色区域性农业,为我国农业绿色发展和转型升级做准备,尤其各级政府当前对水稻种植面积都有具体压缩减少面积也可以初见端倪。因此从这样方面来说,我国水稻价格总体不会上涨。
其次今年水稻产量总体是略有增加的。今年虽说受干旱等天气影响,水稻产量也受到一定影响,但是由于品种的更新换代升级,加之高产水稻的大力推广种植面积增加,今年水稻总产量目前好像基本已经定调,即较去年略有增加。因此市场供应量很大,不会因为局部倒伏减产,而使水稻价格上涨的。
最后就是国际市场影响。由于国际贸易自由化,像泰国等由于水稻生产成本低,加之品质好,还出口到我国,无疑在一定程度上也减少了国内市场需求,因此对价格上涨也是不利的。
总之,今年水稻总体还是丰收年,加之国家水稻库存丰富,供应充足等,不会因为你局部倒伏天气等原因减产而价格上涨的。你要从种植结构转型或提高种植技术方面等入手,来提高种植效益才是真正王道,而不是依靠价格提高。必定以后价格高低也是完全取决于市场的。
2020年,疫情,大自然灾害,对于今年的水稻价格有多大影响?
进入2020年以来,在疫情影响下,加之国际市场米价大幅上涨及部分国家实行粮食出口禁令,国内部分地区出现了一波抢购米面等屯粮的风潮,对4月份前后的稻米价格上涨形成了直接带动。但随着国家加大对托市陈稻谷库存的投放,且对部分地区及年份的临储稻谷拍卖底价做了小幅调整,再加上大米消费需求疲软、市场走货不畅,加工企业的开机率及采购需求随之下降,稻谷及大米价格也回归了弱势下跌行情。因新陈差价、区域差价、品种差价比较大,这里不再列举稻谷价格实际。
另外,6月以来,南方地区强降雨不断,部分地区出现了内涝,使得水稻在内的农作物受淹,且长时间没有足够的光照,对早稻产量和品质、中晚稻生长及移栽等产生了较大影响,南方水稻今年的生产预期不乐观,成为后期稻谷价格走势的不确定因素。下面简要分析一下影响今年水稻价格特别是后期走势的主要因素:
一方面,疫情全球蔓延,传导效应阶段性影响了稻谷及大米行情。
春节后,疫情突然而至,使得物流、商流、人流受阻,因为阶段性开工生产及运输受限,居家防疫的口粮屯粮需求,再叠加后期出现的国际市场传导,使得国内大米价格先行涨价,经销商备货积极性提高,然后带动了产区加工企业开机率大幅提升,采购稻谷的数量也随之增加,市场上新稻谷价格不断上涨。但随着疫情形势的好转,各行各业逐渐恢复,疫情对经济、对消费的负面影响也逐渐显现,使得进入消费淡季的大米需求更加疲软。
另一方面,水灾面积大影响也大,南方新稻生产受阻,后期优质优价将表现明显。
截至目前,南方的新季早籼稻已经收割上市,从价格来看,受早稻成熟和收割期受到持续强降雨及洪涝影响,使得很多地区的稻田被水淹、倒伏,出现了成熟度不够、发芽等情况,这不仅导致今年在早稻面积恢复性增加的情况下,产量反而下降,品质也明显下降,秕谷、芽谷、泥谷等比较多,导致收购时达到国标的数量有限,新稻市场价格也出现了明显的品质差异。同时,一季稻的生长及晚稻的播种等也不同程度的受到了影响,再加上今年疫情形势,农民售粮意愿不高、屯粮心态增强,后期惜售将对稻谷价格上涨提供较强支撑,初步预计,粮小咖认为今年南方新稻谷价格高开高走的可能性比较大。
再一方面,临储稻谷库存拍卖仍在继续,性价比优势明显的部分成交较好。
目前,国家存储的托市陈稻库存量依然庞大,部分已经是不宜存的超期储存库存,急需进行消化。但考虑到稻谷品种的口粮属性,库存多底气足和库存多压力大,近年来始终是个两难的选择。今年的疫情之年,特别是国际上出现了粮食危机论调时,国内充足的粮食库存为稳定市场供应发挥了压舱石作用。据中华粮网统计,截至7月21日,今年以来国家累计拍卖2014-2019年产托市稻谷约5063万吨,累计成交约780万吨。初步预估,下半年随着新稻的陆续收获上市,托市陈稻的拍卖可能会和托市小麦拍卖一样,不再暂停,而是减量拍卖。从近期的拍卖来看,2014-2015年产稻谷拍卖成交率较好,而且溢价也比较高,主要是在后期新稻供应偏紧、市场价格易涨难跌的预期下,米厂积极采购部分性价比高的陈稻库存以更利于后期生产经营。根据国家粮食交易中心数据,7月28日的拍卖会上,2014年产中晚籼稻计划拍卖3500吨,全部成交,最高价2010元/吨,最低价1960元/吨,平均价1987元/吨;2015年产中晚籼稻计划拍卖14779万吨,也全部成交,最高价2380元/吨,最低价1960元/吨,平均价2222元/吨;2014-2015年产粳稻的成交率也比较高,最高价2540元/吨,最低价2040元/吨。
第四,2020年产稻谷最低收购价稳中略涨,将继续发挥底部支撑作用。
根据国家发改委的消息,2020年稻谷最低收购价在综合成本、供求等各方面因素,进行了适当调整,一是价格水平稳中略涨,其中籼稻比去年上调了0.01元/斤,上调后早籼稻国标三等1.21元/斤,中晚籼稻1.27元/斤,等级差价0.02元/斤;粳稻价格保持国标三等1.30元/斤不变。二是对托市收购规模进行了限制,总收购量不超过5000万吨。另外,近期国家又做了调整,将早籼稻的托市收购启动时间,从之前规定的8月1日起适当提前。综合今年的生产形势及供求形势来看,预计南方籼稻产区启动托市收购后,可能会面临收购无量的情况,市场上质量好的籼稻价格估计难以跌破托市底价;东北的粳稻产区预计仍会有一定的托市收购量,库存也将继续增加。
综上,粮小咖认为后期国内稻谷价格预计难有大的上涨空间,毕竟虽然南方水稻生产面临减产预期,但总体的供求仍然是宽松的。这其中,需要注意的是,优质优价、新稻谷价格高陈稻谷价格低,仍是市场运行的主要特点。后期要重点关注天气变化对中晚稻生产的影响;而后疫情时代的消费需求基本明朗,大米消费增长的可能性不大。
以上为粮小咖对疫情及不利天气影响下的水稻价格走势,所做的简要分析,观点仅供参考。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水稻稳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水稻稳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