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渔业,

渔业2024-10-05 18:47:06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程渔业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程渔业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海蜇会动吗?

程渔业,

海蜇的运动主要靠内伞的环

,俗称为水母、石镜、蜡、樗、蒲鱼、水母鲜和海(䖳zhà)等。钵水母纲,根口水母科,海蜇属的统称,腔肠动物,是生活在海中的一种腔肠软体动物,体形程半球状,可食用,上面呈伞状,白色,借以伸缩运动,称为海蜇皮,下有八条口腕,其下有丝状物,呈灰红色,叫海蜇头。可人工培育,并已人工放流以增加其资源量。可供食用,并可入药

它们具有一定的运动能力。海蜇通过收缩和放松它们的身体来移动,它们的运动主要依靠水流和海洋中的浮力。海蜇的触手也可以用来帮助它们移动和捕食。总的来说,海蜇是可以动的,但它们的运动方式与陆地上的动物有所不同。

不会。

海蜇是低等多细胞动物,行世代交替生殖,水母型通过有性生殖产生无性世代水螅型,水螅型通过横裂生殖产生有性世代水母型。水螅型营固着生活,水母型营浮游生活。通常所说的海蜇即渔业上利用的个体,是指水母型成体。

中国最大的淡水湖叫什么?

我国最大的淡水湖是鄱阳湖,在江西省。

鄱阳湖面积3960平方公里,湖的西北是避暑胜地庐山。湖区有41个岛屿和七个自然保护区。保护区内鸟类已达300多种,近百万只,其中珍禽50多种,已是世界上最大的鸟类保护区。世界上现有白鹤大约为4000多只。其中90%在鄱阳湖越冬。鄱阳湖是白鹤的世界,水鸟的天堂。鄱阳湖是长江江豚重要栖息地和种质资源库,江豚数量稳定,种群结构合理,属于长江江豚的优质种群。截止2016年,鄱阳湖现有江豚数量为450头左右,是洞庭湖拥有江豚数量的5倍,占全中国一半。

鄱阳湖的古称很多:彭蠡泽、彭泽、官亭湖、扬澜、担石湖等等,不下十个。这倒不是因为它有许多渊源,而是由于它兼并了许多小湖,逐渐扩大,同时也并蓄了那些小湖的名字。它本初的乳名源自大禹治水时期,这片地区因地势低洼,形成了数条分汊状水系,所以取古汉语中表数量多的虚词“九”,称其为九江。鄱阳湖名由来,历来说法不一,主要有两种主流说法始终博弈:其一以地为名;其二以山为名。以鄱阳山为名是较主流,并为多数人接受的一种说法。以地为名的证据是:鄱阳县古称番邑,亦称番阳,秦以前属吴越楚皆曾属。隋唐宋元间一直隶属饶州,隋朝大业三年曾改饶州郡为鄱阳郡, 这是“彭蠡泽”改称“鄱阳湖”的重要历史时期。这就是鄱阳湖名称的由来。

鄱阳湖是国际重要湿地,是长江干流重要的调蓄性湖泊,在中国长江流域中发挥着巨大的调蓄洪水和保护生物多样性等特殊生态功能,是中国最大的“大陆之肾”,是中国十大生态功能保护区之一,是中国唯一的世界生命湖泊网成员,也是世界自然基金会划定的全球重要生态区之一,对维系区域和国家生态安全具有重要作用。鄱阳湖是中国最大的淡水湖泊。它承纳赣江、抚河、信江、饶河、修河五大河,流域面积为16.2万平方公里,占江西省土地面积97%左右。经鄱阳湖调蓄注入长江的水量超过黄、淮、海三河水量的总和。

古称彭蠡、彭泽、彭湖。位于长江中下游右岸,江西省北部,为中国最大淡水湖。公元六世纪末七世纪初,因水域扩展到鄱阳县境内,隋代称为鄱阳湖,沿袭至今。湖泊成因系中生代末期燕山运动断裂而形成地堑性湖盆,属新构造断陷湖泊。

1.湖区范围

鄱阳湖水域辽阔,地理位置在东经115°49′~116°46′、北纬28°24′~29°46′之间。其水域、湖滩洲地,分别隶属于沿湖11个县(区),东为湖口、都昌、鄱阳3县,南为余干、进贤、南昌、新建4县,西为永修、德安、星子3县,西北为九江市庐山区。鄱阳湖汇纳江西省赣江、抚河、信江、饶河、修河五大河以及博阳河、漳田河、清丰山溪、潼津河等河流来水,各河来水经鄱阳湖调蓄后,于湖口注入长江。

2.湖泊特征

鄱阳湖是吞吐型、季节性淡水湖泊,高水湖相,低水河相,具有“高水是湖,低水似河”、“洪水一片,枯水一线”的独特形态。进入汛期,五河洪水入湖,湖水漫滩,湖面扩大,碧波荡漾,茫茫无际;冬春枯水季节,湖水落槽,湖滩显露,湖面缩小,比降增大,流速加快,与河道无异。洪、枯水期的湖泊面积、容积相差极大,湖口水文站水位20.75米时(黄海基面),相应面积5 100平方千米,(含康山、珠湖、黄湖、方洲斜塘四个分蓄洪区面积),容积365亿立方米。湖口水文站水位3.99米时,面积146平方千米,容积4.5亿立方米。

湖面似葫芦形,以松门山为界,分为南、北两部分。南部宽浅,为主湖体;北部窄深,为入江水道区。湖南北最长173千米,东西最宽74千米,最窄处2.8千米,平均宽18.6千米,平均水深7.38米,岸线长1 200千米。湖盆自东向西,由南向北倾斜,湖底高程由10米降至湖口黄海基面以下1米。湖中有25处共41个岛屿,总面积103平方千米,岛屿率为2.3%。

3.地貌地质

3.1.地貌 湖区地处丘陵平原区,自丘陵到平原渐次向湖区倾斜,形成堆积阶地和河流泛滥平原。丘陵沿湖周分布,高程200~300米,湖周以平原为主,高程30~200米,多系河谷平原和滨湖平原。

3.2.地质 湖区地处扬子地层区,构造单元系下扬子——钱塘台拗和江南台隆。地质年代属新生代第四纪和第三纪,其中南部的进贤、余干、东南部鄱阳和北部的九江市庐山区等地属第四纪更新世和新第三纪中新世;西南部的赣江沿岸、西部的永修、西北部的星子区域属新第三纪上新世;北部属第四纪全新世。修水——德安深断裂东迄星子,江西省内延长200千米,处于九宫穹断束与修水——武宁凹褶断束交接部位。鄱阳——东至深断裂,江西省内延长140千米,为鄱阳湖所掩盖。靖安——九江大断裂,江西省内延长180千米。永修——武宁大断裂东端延至鄱阳湖畔,为鄱阳盆地掩盖,可见110千米延长带。湖区地震烈度小于Ⅵ度。

4.气候水文

4.1.气候 鄱阳湖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雨量丰沛,光照充足,无霜期较长。四季分明,冬季寒冷少雨,春雨梅雨明显,夏秋受副热带高压控制,晴热少雨,偶有台风侵袭。

多年平均气温16.5~17.8摄氏度,7月份气温最高,日平均气温30摄氏度,极端最高气温40.5摄氏度;1月份气温最低,日平均气温4.4摄氏度,极端最低气温零下11.9摄氏度。鄱阳湖区光能资源充足,多年平均年太阳总辐射量444×103~477×103焦耳每平方厘米,多年平均日照时数1 750~2 105小时。多年平均无霜期为246~284天。多年平均风速3.01米每秒,历年最大风速34米每秒。夏季多南风或偏南风,冬季和春秋季多北风或偏北风,全年以北风出现频率最高。

4.2.降水 多年平均年降水量1 542毫米。降水时空分布不均,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和地域性。汛期4~9月降水量占年总量69.4%。降水年际变化大,同一地点年降水量最大相差2~3倍;降水地域变化明显,除北部庐山由于地势影响多年平均年降水量多达1 960毫米外,自东南向西北逐渐减小,以湖区东部余干县梅港站1 850毫米为最大,西北部德安县梓坊站1 410毫米为最小。

4.3.蒸发 湖区多年平均年水面蒸发量除南昌、新建大于1 300毫米,庐山小于800毫米以外,其他为1 050~1 300毫米,并以湖区为中心,向四周递减。鄱阳湖大水体多年平均年水面蒸发量为1 170毫米,蒸发量的年内变化呈单峰型,8月份最大为191毫米,1月最小为32.9毫米。年内分配不均,1~3月占10.6%,4~6月占24%,7~9月占45.1%,10~12月占20.3%;大水体蒸发量面上分布规律为湖中大,周围小。

4.4.水温 湖水多年平均温度18摄氏度,最高32.5~35.1摄氏度,最低0.4~2.2摄氏度。

日最高水温出现在15~17时,日最低水温出现在6~8时,水温日变幅在2.5摄氏度以内;水温的年内变化分为增温期和降温期两个阶段,从2月开始增温,至8月达最高值,9月开始降温,至次年1月降至最低。

夏秋季节中高水位的水温,一般南部湖域高于北部湖域,东北湖湾区高于西部湖域,沿岸湖域高于中心湖域;冬季枯水时水温变化为入江水道高于南部和东部湖域。由于湖流、风浪对水温的混合作用,水温在垂线上的差异不大,一般在1摄氏度以内,晴天无风浪时可达2摄氏度。

4.5.水位 受鄱阳湖水系和长江洪水双重影响,高水位时间长。每年4~6月,湖水位随鄱阳湖水系洪水入湖而上涨,7~9月因长江洪水顶托或倒灌而维持高水位,10月才稳定退水。水位年变幅大,最大达9.59~14.85米,最小为3.54~9.59米。鄱阳湖各站多年平均水位11.36~13.39米,最高水位20.55~20.71米,最低水位3.99~10.25米。多年最高最低水位差10.34~16.69米。有77.8%的年份最高水位发生在6、7月份,79.3%的年份最低水位发生在12月和1月。

4.6.径流 多年平均经湖口汇入长江的年径流量为1 468亿立方米。最大年径流量2 646亿立方米(1998年),最小年径流量566亿立方米(1963年),最大与最小年径流量倍比值4.67。4~9月径流量占全年69%,其中4~7月占53.8%。

4.7.泥沙 鄱阳湖水系多年平均年入湖输沙量为1 860万吨,其中五河多年平均年入湖输沙量1 510万吨,占入湖总输沙量的81.2%。入湖输沙量年际变化大,1970年最大达3 400万吨,1963年最小仅509万吨,最大与最小倍比值6.68。泥沙入湖主要集中在4~7月,占年总量的79.3%。

通过湖口进入长江的多年平均年输沙量为938万吨,入出湖相抵,每年淤积于湖中的泥沙量922万吨,占入湖沙量的49.6%。泥沙出湖集中于长江大汛前的2~6月,占年总量的90.4%,其中3~4月占53%。7~9月长江大汛期间,长江泥沙常倒灌入湖,平均每年倒灌入湖沙量105万吨。

鄱阳湖含沙量随水位高低、湖区位置、季节等因素而变化。含沙量在星子水位10米(漫滩水位)时最大,达100 ~180克每立方米。10米以上水位时,随水位升高而减小。10米以下水位时,随水位升高而增大。水位18米以上,全湖含沙量接近零,最大不超过10克每立方米。含沙量在湖内的变化,以湖口水道区最大,自北向南减小。

4.8.风浪 鄱阳湖为江西省大风集中区域,主要大风浪区在鞋山、老爷庙、瓢山三个湖域。这些湖域水较深、吹程长,成浪条件好。实测最大浪高达2米,在45度斜坡上测到波浪的最大爬高4.81米。大风还会引起风壅水现象,使湖面倾斜。北风引起北岸水位降低,南岸水位升高;南风则相反。1981年5月2日,鄱阳湖南部余干县康山水文气象站实测到9级偏北风,风壅增高水位0.35米。

4.9.湖流 湖流特征是低水流速大,高水流速小,可分为重力型、倒灌型、顶托型三种基本形态。

重力型湖流为鄱阳湖湖流的主要形式,湖水在重力作用下较规则地沿主槽方向流动,多发生在6月份以前。北部、东部湖域流速大于中部、南部湖域,北部湖域曾实测到最大点流速为1.48 ~2.85米每秒;南部湖域除主槽流速可达1.54米每秒外,一般都在0.3米每秒以内。

倒灌型湖流形态多出现于五河洪水基本结束、长江水位上涨或长江水位高于湖水位时,一般发生在7~10月,流速多在0.1米每秒以内,个别超过0.3米每秒。

顶托型湖流是介于重力型和倒灌型湖流之间的过渡流态,出现时间之长仅次于重力型。发生在长江、五河基本同时涨水,或五河大汛结束,长江涨水尚未达到倒灌时,出现顶托型湖流全湖流速变小,甚至为零。

5.自然资源

5.1.水力资源 湖区地势平坦落差小,为鄱阳湖水系地表径流的集散地,蕴藏水力资源按鄱阳湖区11个县(市)统计,技术可开发装机容量36万千瓦,占全流域7.01%;相应年发电量7.47亿千瓦时,占全流域4.39%。

5.2.风能资源 湖区风力资源丰富,年平均风速2.4~4.8米每秒。从星子向鄱阳湖水域延伸,成为高值区,年平均风速3.5米每秒以上,庐山、星子、棠荫、康山全年各月平均风速都在3米每秒以上,其中庐山有11个月大于4米每秒,为风能资源丰富区。年有效风速出现时数及其百分率,分别为大于3 500小时和40%,年平均风能密度大于70瓦每平方米,有效风能密度大于160瓦每平方米,年平均有效风能达500千瓦时每平方米以上,适宜小型风力发电。

5.3.水生物资源

(1)鄱阳湖浮游植物种类多,数量大,分布广,有利于渔业生产。现已鉴定的浮游植物计有154属,分隶8个门,54个科。其中绿藻门有78属,占总数的51%,居首位;其次为硅藻门31属,占总数20%;蓝藻门有25属,占总数的16%。其他为隐藻门1属,甲藻门3属,金藻门6属,黄藻门4属,裸藻门6属,共占总数的13%。藻类的分布密度大,年平均量47.6万个每升。

(2)浮游动物主要有原生动物、轮虫类、枝角类和桡足类。轮虫种类已鉴定有59种,分隶于12科;枝角类,已鉴定有40种,分隶于7科;桡足类,已鉴定有13种,分隶于5科。6、7月份桡足类及其无节幼体为80%,轮虫类和枝角类为20%,冬季轮虫类和枝角类几近消失,桡足类占绝对优势。

(3)水生维管束植物是鄱阳湖水生生物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已查明102种,分隶38科。从岸边向湖心随水深的变化呈不规则的带状分布,可分为4个植物带,即湿地植物带、挺水植物带、浮叶植物带和沉水植物带,分布高程7~13米,面积分别为519、225、637、1 366平方千米。

(4)底栖动物共8门13类,主要有软体动物门的腹足类(螺类)和瓣鳃类。腹足类有18种,分隶5科。其中长角涵螺、纹沼螺和铜绣环梭螺是优势种,不但分布广,而且数量大。腹足类的分布密度每平方米13个,生物量每平方米55克。瓣鳃类有32种,分隶3科。其中的优势种有湖沼股蛤、洞穴丽蚌、三角帆蚌、短褶矛蚌、扭蚌、背角无齿蚌、河蚬等。瓣鳃类分布密度每平方米1.3个,生物量每平方米7克。

(5)鱼类是鄱阳湖最重要的经济水生物动物,共122种,分隶21科,其中鲤科65种占总数的53.3%,鮠科14种占11.5%,鳅科9种占7.4%,鮨科5种占4.1%,鲱科、银鱼科、塘鳢科均为3种,各占2.5%,其他科20种占16.2%。多年产鱼量9600吨~3.16万吨。鱼类的优势种群是鲤科的鲤鱼和鲫鱼,约占产鱼量的50%。

(6)湖中分布有江豚,也曾发现白鳍豚,是国家二类和一类保护动物。江豚的数量仅有百余只,主要分布在湖口至康山一带的主河道中,以渚溪河口附近出现频度较大。

5.4.鸟类资源 湖区鸟类资源丰富,在水面、湖滩、草洲及湖滨分布的鸟类有37科,150种。鸟类因栖息条件的差异而产生不同的生态地带性分布:水面分布的鸟类代表种为游禽类的潜鸭、秋沙鸭、鸬、鸥类等。湖滩草洲分布的鸟类主要为涉禽、游禽,如鹤类、鹳类、鹭类、小天鹅、雁鸭类、大鸨、苦恶鸟、董鸡、白骨顶、斑鱼狗等。

每年冬季至次年春季枯水期,为候鸟越冬期。从10月份开始,各种珍稀候鸟陆续迁徙至鄱阳湖越冬,在洪水到来前的次年3月,又飞离鄱阳湖。1985年1月至1986年1月间,在永修县吴城附近观察到白枕鹤最大群体达2 200羽,白鹤最大群体1 609羽,小天鹅最大群体5 300羽,雁鸭类的最大群体达上万羽。1983年该地建立候鸟保护区,由于保护措施得力,鸟类数量逐年上升。

6.自然灾害

6.1.水灾 据史料记载,自明弘治十二年(1500年)至1949年的450年间,鄱阳湖共发生大小洪水189次。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湖滨各县夏五月大水,十月始消。九江府平地水深数尺,封郭合围遂成泽国,淹者无数。德化水高齐檐,府县两署浮舟以济。湖口大水入署,都昌沿河居民、房屋俱没。星子平地水深丈余,冲倒房屋无算。饶洲府水浸屋檐,有连屋漂没者。鄱阳、余干舟行树梢,居民登楼避水。1931年,长江中下游大雨经月不止,江、湖洪水遭遇,鄱阳湖发生全流域性特大洪水,湖滨十几县“尽成泽国”,“湖港尸横,灾民无栖之所,逃荒觅食者无以计数,残状目不忍睹”。据江西省民政厅调查统计,1931年大洪水淹田36.5万公顷,淹房屋8.83万间,受灾人口180万人,死亡3 628人,损失8 450万元(银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2005年,湖区发生超警戒水位(吴淞基面19米)的洪水33年次,水位超过20米较大洪水有19年次,水位超过21米大洪水年份有1954、1983、1995、1996、1998、1999年。1954年,长江、鄱阳湖发生全流域特大洪水,除南昌富大有堤,波阳宛子圩、湖口黄茅潭圩等10余座圩堤外,其余圩堤全部溃决。九江、鄱阳、余干、都昌、永修、德安、湖口、星子、进贤等城镇均遭水淹没,南浔铁路中断100余天,冲毁路基4千米。沿江滨湖受灾人口160余万人,淹没农田16.2万公顷。

1998年,鄱阳湖发生继1954年的又一次全流域大洪水。湖区各水文、水位站先后出现有记录以来最高水位,星子站8月2日水位达20.55米(冻结基面22.52米),超警戒水位3.52米,且超警戒水位持续时间达94天。鄱阳湖及五河尾闾地区,受灾乡镇461个、村庄9 190个,受灾人口578万人,倒塌房屋63.1万间.毁坏房屋71.3万间,保护耕地3 330公顷圩堤溃决3处,667~3 330公顷圩堤溃决20处。

6.2.旱灾 据史料记载,自明弘治十二年(1500年)至1949年的450年间,湖区共出现严重旱灾119次,其中特大旱灾24次。1934年,特大干旱造成湖区53万公顷农田受灾,早稻不能结实,晚稻无法栽插,损失稻谷80万吨。灾民多以观音土、树皮、湖草、蕨、葛充饥,外出乞讨者占总人口的60%以上,饥毙者随处可见。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2005年,湖区发生6次大旱灾,分别在1963、1966、1967、1978年、1992年和2004年,其中尤以1978年为重,是1935年以来最严重的大旱灾,干旱持续时间长达107 天,80%以上的蓄水工程干涸,34.7万公顷农作物受灾,8万公顷水稻颗粒无收,损失粮食40万吨。

6.3.血吸虫 辽阔的湖滩洲地,普遍孳生钉螺,是江西省最严重的血吸虫病流行区之一。湖区历史上有螺面积14万多公顷,疫区范围遍及11个县的149个乡镇,受血吸虫病威胁达250万人。

旧时代,由于社会贫困和医疗条件落后,不少疫区呈现出“千村薜荔人遗矢,万户萧疏鬼唱歌”的凄凉景象。据南昌、进贤、新建、都昌、永修、星子、鄱阳和余干沿湖8县不完全统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30年间,有344个村庄15 027户因血吸虫病猖獗流行而毁灭。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经过五十余年积极防治,湖区疫情明显减轻,急性血吸虫病年发病数大幅度下降。由于鄱阳湖区钉螺面积大,流行因素复杂,防治力度有限,目前仍处于重度流行状态,甚至局部地区感染性钉螺分布范围扩大,急性血吸虫病感染呈上升趋势。据2003年统计,湖区有螺面积7.73 万公顷,血吸虫病人13.1万人,其中晚期病人3 659人。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程渔业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程渔业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相关推荐